學生學術表現比賽得獎及其他獎助其他楷模表揚
年度 |
學生 |
題目 |
指導教授 |
獎項名稱 |
備註 |
2013 |
陳俐君 |
生活世界遊憩化 : 台灣東北角海岸的轉型 |
王志弘 |
2013年第一屆吳鄭秀玉女士黑潮獎助金海洋研究類首獎 |
論文寫作獎助 |
2013 |
陳俐君 |
生活世界遊憩化 : 台灣東北角海岸的轉型 |
王志弘 |
2013年財團法人環境規劃與城鄉研究文教基金會獎學金 |
論文寫作獎助 |
2015 |
蘇映塵 |
風貌式老街再造的技術政治:以三峽和深坑老街為例 |
王志弘 |
2015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碩士論文獎佳作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6 |
郭名揚 |
坪林茶戶長:茶農、茶師、茶商的技藝養成與生命認同 |
張聖琳 |
2016年台灣社會學會「年度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佳作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6 |
陳敬杰 |
祖先哪裡去?台灣住宅的異質現代化之路 |
王志弘 |
2016年台灣社會學會 碩士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7 |
陳敬杰 |
祖先哪裡去?台灣住宅的異質現代化之路 |
王志弘 |
2017年文化研究學會 碩士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7 |
江欣樺 |
種茶或營造自然:坪林文山包種茶業生產場域的象徵鬥爭 |
王志弘 |
2017年文化研究學會 碩士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7 |
何俊頤 |
高鐵之下:雲林地下水井的基礎建設化過程 |
洪廣冀、陳良治 |
2017年度科技部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 |
論文寫作獎助 |
2018 |
謝澤星 |
高速鐵路站區的就業紳化 |
林楨家 |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107年度碩士優良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8 |
林芷筠 |
妹仔如何歸來?美濃女兒的返鄉流動與地方重塑 |
康旻杰 |
客家委員會107年度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計畫 |
論文寫作獎助 |
2018 |
朱凌毅 |
以台之名:海西邊界中的兩岸關係 |
陳良治 |
2018年度科技部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 |
論文寫作獎助 |
2018 |
李舒恬 |
創意幻覺:東莞「非遺化」實踐中的文化工作者 |
王志弘 |
2018年第十屆發展研究年會優秀碩士論文獎 |
研討會論文獎 |
2019 |
李舒恬 |
雙重邊緣化:東莞手工腐竹的日常實作與官民「非遺化」治理 |
王志弘 |
2019年台灣人類學會與民族學學會李亦園先生紀念獎學金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9 |
高郁婷 |
成為都市人:彰化城市生活裡的空間性、物質性與主體性 |
王志弘 |
2019年度科技部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 |
論文寫作獎助 |
2019 |
林丹威 |
鄉村中的移動城市:臺南東山巡迴車的日常實踐 |
康旻杰 |
台灣農業推廣學會108年學位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9 |
丁 萱 |
閾限聚落到都市社區—洲美開發安置歷程研究 |
康旻杰 |
2019年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學生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9 |
朱育萱 |
公辦公營文創園區的創意產生及實踐:以臺中1916文創工坊為例 |
陳良治 |
2019年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學生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9 |
朱育萱 |
公辦公營文創園區的創意產生及實踐:以臺中1916文創工坊為例 |
陳良治 |
臺中市政府 108 年度市政發展研究論文獎助 第五名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9 |
王麒愷 |
鹿港木工岫:家族企業頭家與木工師傅的關係生產 |
康旻杰 |
國立台灣圖書館「台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 |
論文成果獎勵 |
2019 |
柯雅之 |
從老屋活化到地區再生─都市與鄉鎮中「范特喜微創文化」之觸媒作用 |
康旻杰 |
臺中市政府 108 年度市政發展研究論文獎助 第二名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0 |
丁 萱 |
閾限聚落到都市社區—洲美開發安置歷程研究 |
康旻杰 |
2019年台灣住宅建築獎學生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0 |
黃子倫 |
虛擬的財富之都:在馬尼拉從事博弈產業的華人移工 |
畢恆達 |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109年度博士生培育計畫 |
論文寫作獎助 |
2020.8 |
賴子儀 |
襲產的基礎設施化:開展另類現代性的行動計畫 |
王志弘 |
2020年度科技部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 |
論文寫作獎助 |
2020 |
康舒雅 |
以身立地:彰化縣台西村高齡者人地關係的形構與轉化 |
王志弘 |
2020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佳作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0 |
黃仁志 |
1970年代後的臺灣農村發展體制 |
張聖琳 |
財團法人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鄉村社會文化研究博士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0 |
郭宜婷 |
以蜂之名:都市養蜂的自然工作與社群凝聚 |
王志弘 |
2020臺灣文化研究學會優秀碩士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0 |
何俊頤 |
化暗為明:戰後臺灣地下水的觀測與治理 |
洪廣冀、陳良治 |
臺灣大學108學年度工學院「研究生院長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1 |
顏聖錝 |
越溢國家空間:馬來西亞雙城都市論 |
黃麗玲 |
中央研究院「110 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 |
研究獎助 |
2021 |
何函育 |
衛生城市的基礎設施化感官治理:臺北都會區民生污水處理研究 |
王志弘 |
科技部110年度獎勵人文與社會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 |
論文寫作獎助 |
2021 |
何俊頤 |
化暗為明:戰後臺灣地下水的觀測與治理 |
洪廣冀、陳良治 |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會2021年博士論文優選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1 |
蔡宛芸 |
省時戰:數位中介食物配送勞動的移動政治 |
王志弘 |
臺灣大學109學年度工學院「研究生院長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1 |
鄭又銓 |
後進國家廠商如何抓到新興科技的機會之窗?以台灣工具機廠商透過發展智慧機上盒邁向工業4.0為例 |
陳良治 |
2021發展研究年會最佳論文獎 |
研討會論文獎 |
2021 |
王正祥 |
複視千塘城─當代桃園城市發展下的埤圳地景處境 |
康旻杰 |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學生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1 |
鄭又銓 |
彎道超車?後進國家的工業4.0轉型-以臺灣工具機產業的智慧機上盒應用為例 |
陳良治 |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學生論文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1 |
何俊頤 |
化暗為明:戰後臺灣地下水的觀測與治理 |
洪廣冀、陳良治 |
2021年台灣社會學會年度博士論文佳作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1 |
蔡宛芸 |
省時戰:數位中介食物配送勞動的移動政治 |
王志弘 |
2021年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1 |
何俊頤 |
化暗為明:戰後臺灣地下水的觀測與治理 |
洪廣冀、陳良治 |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1 |
張芸端 |
捷運、經濟弱勢與工作可及性-排除性的長期分析 |
林楨家 |
|
論文成果獎勵 |
2021 |
何俊頤 |
化暗為明:戰後臺灣地下水的觀測與治理 |
洪廣冀、陳良治 |
國立臺灣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佳作 |
論文成果獎勵 |
年度 |
學生 |
獎項名稱 |
備註 |
2011 |
陳芃伶 |
行政院青輔會「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 |
|
2013 |
胡哲豪 |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獎學金 |
|
2014 |
吳米森 |
103年度第49屆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 |
|
2016 |
沈庭增 |
第三屆X-site計畫 獲北美館的戶外展覽首獎:浮光之間 FLOATING |
|
2016 |
周 勇、蔡有德、 曹家璧、陳瑤琳、 王思奇 |
「方城式」提案獲青年創意生活城提案黑客松競賽冠軍 |
|
2017 |
胡哲豪 |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獎學金 |
|
2018 |
胡哲豪 |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獎學金 |
|
2019 |
林珏君、趙政諺、 洪與成、沈佩蓉、 楊凱傑、廖宏翊、 陳怡君 |
﹝2019全國規劃聯展_優秀規劃獎﹞棲居,在中南拌島 |
「中南拌島」團隊 |
2019 |
許哲榕、吳翊綺、 蔡宛芸、呂欣庭、 陳智瑩、王 歡、 楊一萌 |
﹝2019全國規劃聯展_佳作獎﹞新想事成-臺北市南港玉成生活圈公共空間再意識 |
|
2019 |
蘇靜純 |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獎學金 |
|
2019 |
趙政諺 |
2019社團法人高雄市建築師公會「愛河不只摩天輪-建構人與河的新關係」特別獎(與台大景觀所張喏、郭書卉;輔大醫學系郭承學合作)
|
|
2019
|
吳美融、賴婷姿、吳雨潔、高維志、曾莛庭、林晞淄
|
﹝2019全國規劃聯展_佳作獎﹞共想X共享公宅居住文化實踐指南
|
「一窩好菜」團隊 |
2020
|
鍾又任、謝竹天
|
「教育部 109 年度氣候變遷創意競賽」銅獎
|
|
2020
|
張哲源、邱 敬、 楊茗硯、楊竣宇、 余宗軒
|
〔2020全國規劃聯展_創意思維獎〕一起蓋學校!-以大里國小重建作為地方創生起點
|
「九景The Ninthscape」團隊 |
2020
|
高甫承、莊詠竹、 姚麗金、李晨瑜、 陳虹如、蔡嘉昇
|
〔2020全國規劃聯展_佳作獎〕好正,串起來!從中正出租國宅探索都市高齡居住與生活空間的可能規劃
|
|
2020
|
程廷
|
[2020 臺灣文學獎: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獎] 〈家的流連,回家或離家的沒語季〉
|
|
2020.5
|
張哲源、邱 敬、 楊茗硯、楊竣宇、 余宗軒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9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_Actor組提案入選「一起蓋學校!重建大里國小」
|
「九景The Ninthscape」團隊 |
2020.5
|
賴婷姿、呂欣庭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9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_Actor組提案入選「廣慈議起來」(同團隊成員亦有一名台大化學所成員)
|
「一窩好菜」團隊 |
2020.5
|
黃恩柏(鄧國全)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9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_Actor組提案入選「光河樹計畫」
|
「地方賊」團隊 |
2020.5
|
劉育育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9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_Changemaker組提案入選「影像開箱苑裡 共創農學苑景」 (其他成員為:台大新聞所、南藝大博館所、成大工設所)
|
「苑裡掀海風」團隊成員之一
|
2020.5
|
洪秉澤、 廖宏翊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9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_Changemaker組提案入選「《在幽暗處開出花:好好說再見》」
|
「南機拌飯」成員
|
2020.8
|
張哲源、邱 敬、 楊茗硯、楊竣宇、 余宗軒
|
「信義房屋:2020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深耕校園類(大專青年組)楷模獎「我們一起蓋學校!大里國小參與式設計計畫」
|
「九景The Ninthscape」團隊 |
2020.12
|
高鉦詠
|
以〈宗親會〉獲得「2020青年超新星文學獎」首獎
|
|
2020.12
|
李芯牧、張若瑜、 陳冠杰
|
109年田園城市建置成果競賽(鄰里社區組)快樂農園類「社會公益獎」
|
「南港茶水間」團隊 |
2020.12
|
張哲源、邱 敬、 楊茗硯、楊竣宇、 余宗軒、陳柏豪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9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獎」
|
「九景The Ninthscape」團隊 |
2020.12
|
劉育育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9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Changemaker組「天獎」
|
「苑裡掀海風」團隊成員之一 |
2020.12
|
黃恩柏(鄧國全)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9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Actor組「天獎」
|
「地方賊」團隊 |
2021.4
|
王正祥
|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1第一期視覺藝術類補助」
|
行動研究:「中壢運動生活圈區都市計畫區段徵收案『被搬遷者民族誌』計畫」 |
2021.5
|
黃進發、張沛齊、涂菀庭、黃信翔、朱穎芃、張詠然
|
第16屆全國規劃系所實習聯展競賽-佳作
|
以「都更 x 社造如何可能? 巷弄經濟—中南街區再生發展計畫」為題 |
2021.10
|
程廷(APYANG IMIQ)
|
2021臺灣文學獎「蓓蕾獎」
|
本所碩士班畢業生,以《我長在打開的樹洞》獲獎 |
2021
|
程廷(APYANG IMIQ)
|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
本所碩士班畢業生,以《我長在打開的樹洞》獲獎 |
2021.12
|
翁靖婷
|
獲選「第六屆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
|
率「島島青年」團隊獲選「第六屆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成員-鄭博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碩二) |
年度 |
學生 |
項目 |
備註 |
2021 |
程廷(APYANG IMIQ) |
花蓮光復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傑出校友 |
|
2020 |
胡哲豪(VALAGAS GADELJEMAN) |
東華大學第3屆傑出校友 |
博士生 |
2021 |
胡哲豪(VALAGAS GADELJEMAN) |
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優良導師 |
博士生 |
2021 |
黃慧勤 |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第8屆「學生利他獎」 |
博士生 |
2021 |
黃慧勤 |
國立臺灣大學109學年度「學生利他獎」 |
博士生 |
2021 |
施岑宜 |
2021新北文化獎 |
碩班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