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近期活動

【建築與城鄉關鍵詞系列演講】修復的訊息:莫拉克災後重建村的原民塗鴉實踐(110/4/9 胡哲豪)
  • 發布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臺大城鄉所做什麼?建築與城鄉關鍵詞系列演講第8場

臺大城鄉所長年關切空間規劃與城鄉發展中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議題,師生在政策倡議與社區培力行動中多有實踐。本系列演講「建築與城鄉關鍵詞」,期待讓本校師生更了解,城鄉所,究竟做了些什麼?每次演講將以本所博士生精彩的議題分享,搭配至少一則重要概念,展現所內師生的研究取向、實踐方式,以及在空間議題上的反省。

我們也希望通過演講場合,與校內同學廣泛交流,與臺大學生分享城鄉所的課程安排與訓練方式,讓有興趣的同學事前瞭解並做相關求學規劃。

本次演講關鍵詞為「災後重建」、「災難塗鴉(catastroffiti)」 與「原民文化復振」。社會學或災害研究尚未對災後重建的「塗鴉」進行系統性調查。台灣在災害研究上,更沒有關於「災難塗鴉」(catastroffiti)的發展。然而,塗鴉卻可能是銜接我們關於災後重建與原民文化復振,這兩項重要議題的橋樑:

塗鴉是無所不在、值得研究,但也受到忽視的人類活動。史前人類在洞穴的牆上塗寫,即是他們訴說「我存在」的方式。排灣族先人也在石板上刻畫祖先人頭,並在木頭上紀錄mamazainljan(核心傳領)的一生。這些圖騰不僅是部落重要階序與地位的象徵,也傳達更深層的文化意涵。人們藉由塗鴉紀錄生活、傳達夢想、宣洩憤恨、昭告勝利、抒發挫折、宣示復仇、從事宣傳、評論政治。然後那些過於敏感的、憤怒的、偏執的、受歧視的想法,終究能在牆上找到它們的位置(畢恆達,2011)。莫拉克風災後,原住民部落遷村、重建,如今在永久屋裡出現不少塗鴉及壁畫,成為我們理解原民如何在陌生土地上修復自我與祖先/集體認同的媒介。本次講座,講者將分享族人如何通過災難塗鴉,拾回斷裂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從而刮除外界長期對災民的污名化或不當想像。

 

演講題目:修復的訊息:莫拉克災後重建村的原民塗鴉實踐
演講時間:110年4月9日(星期五) 19:00-21:00
演講地點:工綜館313

※ 為防範疫情,參與演講請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