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BLM運動影響跨界,曾推倒邱吉爾雕像而引發爭議。然而紀念碑、銅像相關的記憶政治絕非新聞。欣見鄭安齊這本細緻的考察研究,以德國歷史脈絡為主的探索呈現了紀念碑在十九世紀之逐漸增加,如何有效地協助建立了國家和人民之間的認同關係,透過物質及特定藝術形式,象徵物如何具體化記憶敘事,間接促成了政治的美學化,維繫政權更迭存續正當性相關的歷史敘事之延續或斷裂。所謂「過去」不一定很遙遠,如此書清楚指出,1951年,戰後西德首座紀念碑,與其說是追憶不過三年前之「過往」,更像當時呼應冷戰進行中的物質主張。這本書即時出版,可讓難以自外於「記憶安全(mnemonic security)」、記憶武器化的華語圈讀者們提供很好的參照,畢竟不論是興建紀念計畫或重訪舊廟堂,人們的熱情表達或冷漠忽略,都直接或間接地回饋了公共記憶的「形狀」如何存續。
—
其實不只是歐陸,在台灣,近年在轉型正義、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及轉型正義推動下,既有的紀念物該如何審視,又如何賦形「紀念」長期被掩蓋遺忘的記憶,是各方逐漸關注爭辯的議題,藉安齊的講演,我們很期待有更多對話能展開,來支持動態的、去中心化的、由下而上的記憶實踐。
2022/11/17(四) 13:30-15:30 (海報中誤植am懇請忽略)
演講連結:https://ntucc.webex.com/meet/shumeihuang
講者:鄭安齊
生於台灣台南,柏林藝術大學Art in Context碩士班畢業,暫居德國柏林,目前於奧登堡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班課程進行論文研究,研究主要聚焦於藝術、(體制外)教育、政治及社會之間的交互關係與張力。近年曾加入「不願面對的紀念碑 – 在『承重體』的藝術計畫」、共同發起「共造城市-都市規劃的民主想像」等。2022年出版專書《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沃時出版)。
相關書評請參考連結:https://reurl.cc/KXQgv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