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社會實踐

1996 女廁運動

 

 

1996年5月台灣的女廁運動,其實包含了搶攻男廁、尿尿比賽、拒絕付費、彈性調撥等一系列行動。這場運動的出現,背後有著台灣自1987年解嚴之後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之時代氛圍,也亦歸功於1990年代以來大專校園內的性別社團累積的論述、資源和網絡。其中,台大學生會、台大城鄉所性別與空間研究室、全國大專女生行動聯盟(簡稱全女聯),是直接參與這個運動的三個網絡組織。

城鄉所的「性別與空間」研究小組在1991-93年間自發地舉辦讀書會,討論性別與空間相關議題,自然也包括女廁。1995年藉著「獨立實習」課程,與學生會合作進行全校的廁所總體檢,並在1996年3月8日「婦女節」當天,在台大校門口舉辦記者會公佈調查報告,吸引不少媒體報導。此後由各大專院校女研社串聯組織的「全國大專女生行動聯盟」,在腦力激盪下發展出「搶攻男廁」和「尿尿比賽」的活動策略與細節。

5月4日當天,在台北火車站進行一小時搶攻男廁行動。在廁所外面的空間拉起「不憋了」的大布條,拿著麥克風向來往旅客說明活動的主張,並且發傳單給排隊等廁所的女性旅客,鼓勵她們「女廁不夠、就用男廁」。緊接著在5月5日,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辦「尿尿比賽」,藉此凸顯「女生小便時間是男生兩倍」此一生理與社會性別差異,並批判這樣的差異經常為欠缺性別敏感度的空間設計者所漠視。

此次運動得到許多民意代表與政府官員的關注,5月底,立法委員召開一場女廁檢討公聽會。營建署也在三次的修法討論之後,於當年10月21日公佈修正後的《建築技術規則》,以「男一女二」的原則規範男女廁隔間數量 。此外,在當時仍有不少車站、公共場所的廁所,只對女性如廁者收取清潔費(約新台幣十元,管理員會給如廁者一疊衛生紙),因此在1996年7月,選擇在台汽客運西站召開記者會,發起「拒絕付費」行動,引起媒體廣泛報導,不久之後,台汽、高速公路休息站等公廁全面取消女廁收費制度。

然「新法不溯及既往」,絕大多數舊建物仍然沒有能改善女性的如廁處境,因此再推動「彈性調撥」的概念。目前台灣有些展演空間(如世界貿易中心、國父紀念館),會在某些男廁入口處掛上女廁標誌,達到彈性調撥的功能,暫時抒解女性如廁需要大排長龍的窘境。

搶攻男廁與彈性調撥等策略仍然預設了公共廁所依性別二分的概念,一方面強化了性別刻板展演,一方面也讓非傳統的跨性別者無廁可用。目前已經有少數大學校園以及民政機關闢設性別友善廁所。傳統的男女二分廁所價值觀是否可能鬆動,仍有待努力與觀察。

 

 

延伸閱讀

彭渰雯(2006)〈從女廁運動到無性別廁所:一個參與者的反省〉。《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4,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