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課程成果

  • R10實習(一)

    教學、醫療與居住融合的生活—

    紹興生活合作宅

     

    Art editor Img

    紹興生活合作宅,是以紹興社區居民居住權與大學教育權的衝突為契機,透過結合教學研究與社區整體的照顧機制,誕生的創新合作住宅營運模式。由於共組意向型的合作住宅是本計畫核心目標,小組彙整田野成果,擬定課題與對策方案,打造適合的自主營運管理機制與空間規劃設計。此外導入台大醫院、醫學院、長照2.0、合作社等相關合作機制與社會資源,使生活合作宅不只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能結合基地周遭機能,實踐互助共融。


    R10實習(一)

    溪洲底家—首都生活圈裡的社子島時區

     

    Art editor Img

    社子島合作日常:反思生態社子島都市計畫

    有別於現代化都市裡黎駒互不相識的疏離生活,社子島的合作強調互助網絡,因禁建而有幸延續至今。當代社會住宅政策,強調公共生活、社區營造與共榮互助,社子島的生活卻在本質上即存在這些精神。然而,在未來生態社子島都市計畫,「進步」的規劃願景中只見棋盤式的路網與分割的中央河道,精緻的渲染圖裡,未能見到規劃者對於原有聚落生活的描摹,居民看不見未來生活可以如何被安放。

    我們認為規劃專業者應重新檢視台灣現存的區段徵收制度,反思在聚落密集區的剷平式整體開發。在這一次實習課中,我們嘗試透過「共融合作住宅」的概念,切入社子島區段徵收議題,提出保有社子島生活時區的開發可能性。我們看見主流規劃願景與在地生活日常的斷裂,以及當前台灣都市計畫工具的限制。如果未來居住政策願景,希望看見的是合作共融的美好生活,規劃者應優先思考的是舊的延續而非新的創造。社子島的合作日常,即是都市計畫應達成的目標。

     


    R10實習(一)

    打開城市邊緣的風景:

    大我社區空間活化願景提案

     

    Art editor Img

    大我退舍屬於國軍單身退員宿舍,分為三個區塊並分屬三個軍備單位管理。隨著政策的更迭,社區內的住民逐漸變得凋零及紛雜,位於都市計畫保護區內的土地屬性及產權歸屬的爭議也使得管理單位未能有效維持住民居住及公共服務的品質。本計畫盤點了基地周遭地景,點出基地雖位於都市邊緣,但仍在交通條件上具有優勢,也含納諸如資源回收場、五金工程行及公車總站等產業地景、公墓群與衍生的殯葬禮儀事業,加上市郊淺山地帶的自然生態,有機會打開大眾對於城市的想像,而成為環境教育的絕佳場址。本計畫旨在提出老舊營舍的活化願景,透過引動內外資源,凝聚社區共同體的想像與認同;未來希冀能以社區意向性為基礎、公共性為依歸,重新想像社區在區域中的定位。作為一兼具住宅及開放園區性質的社區,後續行動應以提倡並實踐永續性為目標,在社區中實踐「生活、生態、生產」的三生價值。

     


    R10實習(一)

    基隆東信路:十分鐘河岸健康慢活

     

    Art editor Img

    基隆東信路:合作住宅議題

    學生團體東日信歌於2021-22年以東信路264巷的醫院宿舍為基地進行計劃。計劃背景有三點:基隆市的都市治理大環境、舊公務宿舍活化和人口高齡化問題。

    首先,面對全球化時代,城市治理重視市民的共同參與。市民從自己的房子、鄰近的街道著手改變。我們和當地居民和持分者就河岸健康慢活對基地進行了不少討論和規劃。

    然後,東信路平地存在多幢的舊宿舍,雖然閑置建築物年久失修,但我們和持分者希望可以透過硬體上的修繕,並配合軟體上的營運,重新賦予老房子新生命。

    最後,基隆為北部地區低、中低收入戶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導致追求更高工資的基隆青壯年人口往臺北市、新北市,使人口老化問題更嚴重。

    綜上所述,我們嘗試改善閒置宿舍管理問題,串聯周邊發展,拉近社區關係,亦希望藉由發展合作住宅,讓城市成為一個更具人口拉力的地方。同時,結合意向型伙伴共同打造有氛圍與品質的住房和產業,促成青壯年族群返鄉或入住基隆。

     


    R10實習(一)

    節點與網絡:中興新村田園城市的策略性實踐

     

    Art editor Img

    中興新村

    自精省後又經歷九二一大地震至今依然存在活化困境。大量的閒置宿舍對比現今的房地產通膨與居住問題令人不勝唏噓。本計畫以國有宿舍再利用作為合作住宅為題,切入中興新村未來規劃。以詳實的文獻回顧與資料分析,指出當地的城鄉差距與國有公用地框架限制,並透過觀察、訪談及工作坊,與在地居民和專業者交流,最終提出以第二期增建工程的十處基地作為合作住宅實驗場域。表面上,規劃方案僅僅討論國有宿舍因轉型而閒置,文化資產未確實活化利用,實則回應田園城市藍圖在二十世紀初的現代與社會主義住宅實驗,並穿越時空至當代台灣,扣緊當今居住正義與地方創生議題。所謂節點與網絡更是期望去中心化治理模式取代早期的大省府時代。後續則透過與宿舍保溫與工作坊使居民能夠意識到自身的能動性。最終希望批判何謂現代與進步?並透過合作經濟具體回應社會問題,也不只是一處建築群再利用,更是相扣於整個國有宿舍活化議題。

     


    R10實習(一)

    合作山城:攜手想像山城的可能

     

    Art editor Img

    合作山城

    我們的社會出於長期以來的僵化困局、承襲,或是習慣,以致於對任何超出於經濟層面的進步價值都無法有任何的更實質的行動。因此,本組的核心提問是:如果居住權是人權,在資本社會裡我們有什麼手段去保障它?以基隆定國里閒置警察宿舍為範例,本小組以合作住宅的研究行動去思索一種體制上的改革實驗想像。透過未來居住與工作模式的模擬,以及山城的優劣勢為討論經緯,探討合作住宅與山城文化的對接關係模式,最後理出一系列追求生活共好的合作山城模式語言。我們打算經由山城間各小小的改善,透過參與式整合的工作坊整理出《合作山城指南》建立起山城間的彼此合作,重新喚起互助合作的山城住宅文化的「合作社」,以此去落實「居住權」的保障。以期待未來山城發展可由 collaborate (合作式)進步過渡到 cooperation(合作社) ,使大家能夠在山城間一同好好生活,一起合作山城。


    R09實習(一)

    圖1 小組在舊庄社區農園香草花園區建置中的合照  攝影: 黃麗玲

    圖2 學生進行台肥公司社區空地改造行動的現場 攝影: 黃麗玲

    109學年上學期「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由黃麗玲、 陳良治、黃舒楣三位老師授課,由黃麗玲老師擔任召集人。陳冠杰、李晨瑜、高甫承等三位高年級同學擔任課程助。該年度課程延續了107年實習課以及108年高階實習等在南港區的行動成果,深化空間調查與議題分析。上學期與社區及民團體擬定工作方案,下學期則進入實質空間議題的操作。我們的課程目標是(1)建立學生對於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planning)方法的認識,培養學生進行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的能力。(2)訓練學生有診斷議題、擬訂工作計畫、研擬行動方案的能力。(3) 在社區設計領域上,以文化保存、社區營造、公共藝術、生態地景、社區經濟、社區教育等議題,深化參與式規劃方法,提出政策機制建議、實現社會創新。除了教學的目的之外,課程也鼓勵學生透過公共行動如論壇、工作坊等,促成更多公共討論,以期對南港的規劃取向產生影響。

    本年的實習課程共有六個議題,包括中南街的社區經濟、南港舊車站閒置空間再生、舊庄社區農園與環境教育課程、舊莊國小後山遊戲場的規劃設計、台肥公司社區空地改造、南港茶山負責任旅遊規劃等六個議題。其中三組學生也參與了實習聯展。我們合作的單位包括南港社區大學、舊莊國小、舊莊里、南港里、中南街商家、台北市大坑產業文化協會等。各組學生與學校、社區組織或民間團體共同設計,規劃了空間行動。到學期末,有些空間改造計畫幸運地完成了。但由於疫情影響,五月中以後改為線上上課,遺憾的是許多原訂的社區活動都被迫取消。有些組別則須做出方案調整,改以線上展覽、論壇的方式進行。


    R08實習(一)

    高齡城鄉,返/反響地方創生

    Art editor Img

    圖1 苑裡藺草

    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的藺編卻苦於原料短缺,同學們和苑裡當時最後唯一藺草專業種植戶學習種植藺草,分析藺草作物經濟之困難

    圖2 老舊社區更新議題

    實習課小組於萬華中正區以模型和社區居民討論相關九號基地更新和居民動遷議題

    前言

    108學年度實習一課程探討「高齡城鄉,返/反響地方創生」。我們期望突破政策語言和排序,探索城鄉如何拉起更好的網絡來承接老化,同時檢討「成長」如何成為空間規劃專業長期不加思辨的假設。基地選定老化相對嚴峻的台北市萬華區,以及苗栗縣人口高度外流的三灣和苑裡兩鄉,期望藉城鄉對望、對話,照見盲點。真實情境中難以按表操課,上半年歷經田野中社群關係變動影響小組,有一組同學應變調整基地至宜蘭大里,倉促中仍努力與社群共作,後續申請青發署Changemaker計畫獲得肯定;下半年則有新冠肺炎來勢洶洶,首先衝擊在萬華中正區工作的兩組,如以檢討單身國宅為題的小組,難以依原計畫與高齡居民進行訪談互動,嘗試以老派魚雁往返進行。在苑裡藺草田中戮力以身為度植草,以求理解地方傳統工藝農作復振的一群,或是沿著中港溪流域工作的小組,受疫情影響較少,仍因疫情高低起伏而隨時需整備。這一年中我們深刻地認識了「規劃適應變化(planning with changes)」的重要性,更甚於信心滿滿的創生口號。


    R07實習(一)

    圖1 實習一師生參觀南港瓶蓋工廠 攝影: 黃麗玲

    圖2 公宅組於東明里里長辦公室的桌遊活動,促進社區對公宅的理解。攝影 黃麗玲

    107學年「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由黃麗玲、賴仕堯、陳良治等三位教師授課,其中黃麗玲老師擔任召集人。課程助理有博士班的何函育與碩士班蕭珧綺兩位。課程目標是(1) 建立學生對於空間計畫體系的認識,培養學生有參與擬定主要計畫、細部計畫的能力。(2) 連結計畫與空間發展,進行空間分析與定義議題、試擬解決方案。(3) 訓練學生具有初步的都市設計、都市更新、城市政策分析等領域的跨域整合能力。

     

    本年度實習課以南港區為基地進行實習。南港是近年台北市都市變遷最劇烈的地區,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均有大型建設投入。大型交通建設包括高鐵、捷運等場站開發與附屬設施逐漸改變台北人與此地區的互動,之前的傳統工業將透過土地使用變更以及政策引導邁向會展商務,科技服務業等高價值的服務業。可以說,南港區將成為信義計畫區之後另一個台北新的副都心,而原有工業地區的活化與再生、都市風貌的重新塑造是關鍵課題。教師群認為新的空間元素必須要能夠回應、結合南港原有的生態、文化以及社區營造的特色。例如南港的文史以及其他農產如茶產業、工業遺址,郊山生態等資源,在南港區的發展過程中如何不被遺忘,而共同組成台北生活的豐富面貌。教師群希望透過實習為南港這個台北東區門戶城市,帶入更多的宜居性的考量。

     

    實習課共有六個子題,分別有中南街的都市再生、公共住宅社區營造、玉成生活圈規劃、水與環境韌性營造、茶山產業復興、以及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我們的合作夥伴主要是南港社區大學、舊莊里等。台北市政府都發局的規畫師除了應邀進行專題演講、協助提供資料等,並在評圖過程給予回饋建議。本屆也有三組同學參與了「2019第14屆全國規劃系所實習聯展」。該活動由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主辦,財團法人中央營建技術顧問研究社、中華民國都市計畫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協辦,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承辦,評審工作由技師公會負責。本所三組均獲獎,其中「棲居,在中南拌島」獲得「優秀規劃獎」的殊榮。


    R06實習(一)

    顯影港都暗角:朝向規劃邊線的在地重構

     

    前言

    實習基地以基隆市為範疇,嘗試探問: 1. 習以成長為主要發展想像的都市計畫專業,如何 面對「萎縮城市(shrinking cities)」及其相關的人口外 移、人口老化或都市更新等空間社會課題? 2. 當代都會漸有集中整合為超大都會的趨勢,北台 灣如何整合北北基桃的討論也日漸真實。基隆在此 過程如何尋求新定位?除了做為超大都會邊緣的衛 星城市,還有哪些其他出路? 3. 作為海島,台灣長期因國安邊境管理,反而疏忽 海岸地景與人的關係,由國土規劃來看待海岸土地 使用的整體思考,也欠缺對公民社會的再審視。基 隆做為一港市共生的北台灣歷史要塞,如何重新梳 理其海港城市關係? 4. 未來自然、政治、科技、經濟、社會及政治環境 等層面的可能變化,將如何影響基隆的發展?有哪 些因應的規劃設計策略? 5. 擅長言說思辨的理性規畫,能如何關照不一定具 備公民身分者的空間需求?有哪些因硬的規劃設計 策略,能維繫或扭轉鄉村、漁村與都市的長期城鄉 關係?

     


     

  • 106-2

    光點-NTU 村客松系列

    光點-NTU 村客松系列

     


    106-2

    台大戰後校園建築史料研究與策展計畫書

    台大戰後校園建築史料研究與策展計畫書

     


    105-2

    社子島的城鄉微環境規劃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二(社子島)

     

    議題導向,場域為度,跨領域合作,居民參與的社區規劃,是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四十年來希望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剛剛獲得教育部最佳場域經營大獎的『食養城市 人文農創』計劃,就是立基於建城所的基業之上。城鄉所每學期都會開設環境規劃設計之進階實習課程,也就是課程名稱為「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二」以上之課程,而康老師在2017年寒假開設了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二A – 社子島發展替代方案跨領域工作坊暨民眾論壇。

    台北市政府目前大力推動「生態社子島」之開發案,但問題重重。一方面社子島當地反彈聲浪大,除因該案規劃內容未經在地居民充分參與討論,更讓弱勢居民擔憂一旦開發後將因為無法負擔增長的房價/房租,而被迫離開世居的家園。但最大的問題還是開發案本身,無視社子島現有各個聚落的文化、環境、與社經脈絡,將破壞掉社子島原有之空間結構紋理。

    因此,藉由「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二」這堂課,以解決社子島面臨之真實問題為起點,並奠基於充分的基地調查分析。不以「巨觀」的全社子島規劃藍圖為目標,而嘗試從「微觀」的視角切入,聚焦於社子島其中三個聚落:溪洲底、浮州、溪沙尾,深入認識三個聚落,由下而上,作為探討社子島未來整體發展方向之依據。

    在五天的工作坊課程,我被分配到溪州底聚落,和來自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的組員一起進行密集的田野調查、居民訪談、討論交流,每晚都會在社子島的坤天亭向居民報告每天的階段性結果。最後一天則是民眾論壇,在坤天亭對居民與專家學者報告三組最後各自研擬的「聚落計畫」。

    藉由這堂進階的實習課程,我們和來自新加坡大學、台灣的成功大學、淡江大學、文化大學等九個學校,有都市計劃、景觀建築、建築、水利等不同領域的同學分組合作,有跨國跨校跨領域的多重學習經驗。

    更重要的是,這樣實際走進田野的經驗是無可取代的,與其待在教室對著教科書與簡報高談著對於地方的了解,不如親身進入去感受一個地方的真實樣貌。舉例來說,我們通常藉由地圖去認識與想像一個我們從未去過的地方,但有太多的資訊、知識和經驗是地圖上所缺乏的。沒有來到社子島,不會了解地圖上看似平凡的小空地,卻是聚落內重要的非正式公共空間,居民在此交流聯繫感情,串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絡。

     


    104-2

    城鄉規劃設計案例集編

    環境規劃與設計是建築與城鄉所的核心專業領域,也是實作教學的重點,尤以參與式規劃設計為基本理念和操作方式。為了實際介入台灣的城鄉規劃與空間設計,本所也創設了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作為兼具教學與實踐功效的平台。歷年來,無論城鄉所或基金會,都累積了大量規劃設計實績。這些實務成果既是城鄉所精神的體現,也是檢視通過環境規劃與空間設計來介入社會之成效的依據。

     

    然而,除了大量的規劃報告書,以及探討特定案例的碩博士論文,這些規劃設計經驗並未轉化成為有效的教材,藉以累積、深化和反省城鄉所的規劃思想和實作。為此,本課程試圖仿照商學院盛行的個案研討,針對不同尺度和不同主題的城鄉規劃設計案例,通過文獻彙整、規劃者訪談,以及現地重訪,提出深度的案例介紹、分析與評論,尤其是要描繪規劃的波折歷程,以及規劃者自身的體驗與思考。這部環境規劃設計案例集編,除了可以搭配已經由R102級同學編撰的《入門:城鄉規劃設計指引》,作為本所實習課程教學素材,也是檢視城鄉所規劃設計理念與實踐的媒介。

    城鄉規劃設計案例集編

  • 2018跨境實習

    • 日本東北

    跨境實習日本東北工作營成果報告書

     

    • 代河匯報

    跨境交流:「臺大-川大-北大聯合設計基地」計畫簡介
    「臺大-川大-北大聯合設計基地」計畫堅稱「臺北川設計基地」或者TBC計畫。本計畫以中國的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以及台灣的台灣大學三校的設計系所師生為主,建立實際操作場域的設計基地。主要以社會設計的方法,進入中國城鄉村,操作鄉鎮型區域的活化。

     


    2016跨境實習

    跨境交流:「臺大-川大-北大聯合設計基地」計畫簡介
    「臺大-川大-北大聯合設計基地」計畫堅稱「臺北川設計基地」或者TBC計畫。本計畫以中國的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以及台灣的台灣大學三校的設計系所師生為主,建立實際操作場域的設計基地。主要以社會設計的方法,進入中國城鄉村,操作鄉鎮型區域的活化。

    跨境實習山西工作坊成果報告書

     


    2014跨境實習

    台灣坪林的在地實驗乃延續2012年坪林-豐岡,以及2013 坪林-許村跨境實習的脉絡,持續裏山茶學與新鄉村微型經濟活化的輔導。茶的文化地景以及鄉村聚落生産生計與生活的結合,是實習的主軸。我們希望透過半茶半X的概念與經驗,在北台灣帶動裏山社區參與式的草根經營,進而重塑資本化之前的人與生態的和諧,以及人與人的互助關係。
    在坪林的個案中,因為1978年的翡翠水庫限建,使得坪林除了茶産業本身的資本化,還雪上加霜地被迫限制茶産業之外的發展。坪林在過去三十年間,人口外流,生計蕭條。大部分居民對于翡翠水庫的水源保護限制其家園發展感到忿忿不平。當地人,對于自己的家鄉,失望悲傷。小孩子早早就被送到外地讀書,父母希望下一代在外地求發展。面對這樣的情况,我們專業者當然透過地域型的産業振興,能够帶動坪林的活力,希望漸漸的,坪林的居民,不覺得非要把自己的十幾歲的小孩,送到親戚家,去當小留學生。希望有一天,流浪外地的坪林人,也能夠開始因為自己是坪林人而驕傲。成功的,可以錦衣還鄉。困惑的,願意回鄉打拼。
    我們認為,日本的“半農半X”概念,對於此刻的坪林與我們團隊本身都很有啟發。因為,如果茶不能完全支持居民以及我們團隊,那麼,另外的那一半(X)如何與茶來搭配呢?坪林,做為完全不能開發的水源保護區,能夠搭配茶的“半茶半X”是我們這個學期探險的穿越地。

    半茶半X的新鄉村實驗學習成果報告

     


    2013跨境實習

    許村社會實踐跨境實習的行動目標在於將台灣的參與式設計規劃方式,透過2013【和順國際鄉村藝術節】的舉辦,帶入許村的古鎮農村規劃中。我們希望以居民參與的方式以漸進式、參與式,以及修復式的過程,讓許村可以透過藝術節的機制與國際接軌,與城市互動,更重要的是透過行動,讓在地的年輕人可以回流,進而重新活化許村的農村經濟與古鎮的地景。

    許村藝術參與式的古鎮再生學習成果報告

     


    2012跨境實習

    台灣推動各種形式的棲地圈護、保護區劃設等已有三十年的歷史,然而過去以來的圈護劃設,時常將人類活動、農學生產排除在外,更讓緊鄰保護區的鄉村居民本能式的反對保護區的生成。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主流化,一直是環境保育思潮的演進中一重要的內容,因人類有歷史以來,即與周遭生物與環境共同演化,亦即人類文化地景與自然環境有一定的演化關係,因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推動過程,包含人類活動、文化地景以及農學生產。台灣的山村,非但保存了山地農民因應多山環境衍生出的特有山地農學;更因著接近山林生物棲地,在保育上有重要的意義。正因著台灣山村的『里山』保育,我們前往日本豐岡,學習東方白鸛的里山復育經驗。 我們希望透過日本舉世聞名的『東方白鸛米』之『里山 』模式,初探同時兼顧鳥棲地與山村發展的實驗性出路,也期待能找出兼顧圈地保育、有機農業,與生態旅遊,將生產地景與保育作一個的接軌。除了介紹豐岡地區的環境背景之外,也將針對東方白鸛的復育、白鸛農法的推動模式,豐岡地區推動復育的中心、村落作一系統性的探究,也初步挖掘該地區環境教育的支援系統。這樣的系列報導,也希望能對台灣的里山復育,提出未來的建議,以及實踐。

    初探日本東方白鸛復育40年學習成果報告

     


    2011跨境實習


    菲律賓實習

     

  • IFoU(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ism)是由荷蘭台夫特大學(TU Delft)建築/都市/營造科學研究所發起的重要國際論壇平台,網絡會員學院眾多且多屬國際一流大學,每年分別由個別會員於不同城市舉辦國際研討會及建築暨都市設計工作營,藉由跨地域及跨校跨領域的合作互動,聚焦真實城市發展課題,進行為期兩週的在地密集設計操作。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為IFoU重要創始成員,長期參與其研討會論文發表及工作營實作,累積豐碩成困並建立實交流的學術網絡。

     

    2017: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工作營成果報告(44.6Mb)

     


    2015: Singapore

    IFOU 2015 年工作營計畫,探討新加坡的空間規劃與計劃制度。活動設計由JTC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ism,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主導,配合新加坡2013 釋出的人口政策白皮書,2030 年將擴張相較目前30%的人口,而主要影響地區則由Jurong Industrial District(裕廊工業區)的遠景規劃,執行新加坡人口政策與產業轉型。以此背景為前提,工作營藉由城市參訪使學員捕捉都市性格,並進一步藉由工作坊討論提案建議,提供地方開發單位(JTC)對於未來Jurong 開發的多元提案參考。

    時間從2015/1/10-01/25,為期兩週。

    新加坡工作營成果報告(1.4Mb)

     


    2014: 光州Gwangjiu

    2014年IFoU國際建築工作將由韓國光州全南國立大學(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建築系統統籌,時間從2014/7/04-07/17,為期兩週。

    光州工作營成果報告(727Mb)

     


    2013: 香港Summer School in Hong Kong

    繼去年北京IFoU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ism) 建築工作營,今年為期兩週的冬季營(Summer School in Hong Kong)由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築學院主辦,從1/19 – 2/2,以Re-Do New Town; How to envision a home for 160,000 people in Hong Kong為題,探討香港洪水橋新市鎮發展的相關的規劃及設計新方向。

    香港工作營成果報告(2.7Mb)

     

     


    2012: 北京Summer School in Beijing

    繼2011年巴塞隆納IFoU(International Forum of Urbanism)建築工作營,2012年為期兩週的暑期學校(Summer School in Beijing)由北京工業大學的建築及都市計畫系主辦,從6/29-7/13,以Urban re-Development and Public Transport in Beijing為題,探討北京都市更新及公眾運輸系統相關的規劃設計議題。

    指導教授:康旻杰
    學生:林冠年、陳瑋志、高筱婷、張耕維、張詩維

    實習成果PDF下載:
    1.封面(Front cover)(360Kb)
    2.簡介(Introduction)(38Mb)
    3.地鐵發展以及新的中心地位(Subway Development and New Centrality)(29Mb)
    4.城市軌交通線網,社會住宅和都市更生(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Social Housing and Urban Rehabilitation)(33Mb)
    5.公共空間、城市形態和公共交通節點(Public Space, Urban Morphology and Public Transport Node)(32Mb)
    6.公共交通和”綠色”鄰里(Public Transport and “Green” Neighborhood)(26Mb)

     


     

  • 102-1

    空間的政治經濟學

         本課程為接續本所必修課「空間的社會分析」的進階課程,概述空間政治經濟分析的重要課題和分析概念,包括以下主題:資本主義與不均地理發展、資本主義危機與時空修補、空間分工、階級形構與階級鬥爭、地緣政治、市場、金融與商品循環、空間治理與尺度政治、縉紳化、新自由主義都市化,以及抵抗、正義與空間等,涵蓋了資本邏輯、產業動態、國家力量、社會鬥爭和未來願景等不同層面。

    空間的政治經濟學 優良報告:領域競爭與水岸轉型-不對稱分權下的高雄港口空間再結構

     


    102-1

    社會住宅研究專題

    (1)對於西方城市中的社會住宅概念與實踐進行討論 
    (2)檢視東亞主要城市,包括香港、韓國、新加坡、日本的公共住宅政策發展之歷程與以及範型變遷 
    (3)分析臺灣公共住宅政策之形成,探討其歷史背景、特徵以及問題,並針對台灣近來社會住宅政策的方向、架構與機制進行探討。  

    (1)使學生掌握公共住宅政策與都市發展、都市再發展等議題的關聯,並發展政策分析的能力。 
    (2) 理解台灣社會的住宅問題以及與其他亞洲城市之間的異同,培養學生進行跨國比較的能力。 
    (3) 使學生理解弱勢社群在都市中的住宅困境,引導學生思考知識與社會責任的關係、強化學生將知識與社會現象連結的能力。

    社會住宅研究專題 優良報告:英國經驗分析

     


     

    102-1

    近代與臺灣建築專題

    過去所論述的臺灣建築史,其起迄年代通常都定在明鄭時期以後至日治時期結束為止,亦即臺灣在15世紀末以後被編入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史以後,所進行的建築歷史之研究。本課程將從世界性的近代建築史脈絡來找尋臺灣建築史的定位。
    世界的近代建築史的討論通常以18世紀所發生的工業革命為背景,以19世紀中在英國所發生的手工藝運動(Art and Crafts Movement)為起點,以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校的創立為成立的近代建築主義運動。這個過程也是世界發生近代國家建構、近代社會發生變革、近代思潮蓬勃發展,近代建築從新古典主義、新歷史主義、折衷主義往機能主義發展的重要時期。如何理解近代作為分析近代建築,可以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分析研究觀點與方法。
    近代主義建築運動裡,最為矚目的是機能主義建築特質的追求。機能主義可以被視為近代建築藝術裡非常重要的觀點與成果。它基本的想法是「形式跟從機能」,這是從20世紀初期在維也納出現的分離派建築藝術運動之後,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指出「裝飾是罪惡」,勒‧科比易(le Cobusier)於1923年指出「住宅是居住的機械」等等想法之後,機能主義的建築幾乎被視為近現代建築的同義語。不過近年來對於機能主義建築被視為「有機性建築」,也就是不再僅限制於物質性的形態,也顧及精神性的需要,也就是必須滿足適合性、有效性、素材物質性、結構特質的合理性等的要求,裝飾不在於視覺的愉悅,而是顧及上述這些特質,在機能主義裡的裝飾也被視為建築整體的一部份。換言之,今日的建築被視為必須滿足人們的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需求,進一步也必需滿足美的要求,進一步在結構上要能夠達到安全的地步,才算是完美的建築。
    本課程將從西方的傳統,亦即從希臘羅馬上古時期開始即已存在的機能主義思想,在隨著歷史的發展,經過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到英國的道德主義、理性主義及自然主義,以至羅斯金(Ruskin)時代的機能主義,到法國18世紀的理性主義時代、法國19世紀的學院派、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乃至美國對機能主義的貢獻等等主題,從歷史的脈絡思考機能主義的起源、特質與其發展的系譜,以作為今後建構分析臺灣建築史重要的觀點之一。

    近代與臺灣建築專題 優良報告:從建功神社看井手薰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