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康旻杰
「聚落」在近代空間研究中可能引生兩極化的聯想:從文化地景的角度看,聚落暗示了某種前現代與前工業化的質樸生活,「無建築師之建築」簇群順應氣候地形繁衍而成的風土建築型態,在有機的道路及虛空間佈局中錯落配置,藉由集體的自我組織形構出街衢間的防禦系統,同時凝聚了邊界清晰的內部認同,尤其在觀光旅遊與媒體影像的催化下,聚落儼然成為充滿人情的浪漫化場景及逃離現代都市生活的影像化空間;但從都市發展的觀點,聚落彷彿又是不合時宜與保守落後的象徵,除非透過懷舊與藝文品味的包裝,聚落有時反而淪為寙陋衰敗與阻礙開發的根源。在都更的大旗下,聚落往往因此成為祭品。
都市「聚落」則同時暗示了都市中的集居型態及某些特定空間的村落性格,有些論述認為都市即是一種居住密度較高的大型聚落,如原廣司所言:「住宅與住宅的集合即是都市、即是聚落」,但多數地理學研究皆以都市聚落與鄉村聚落的分野與對照,凸顯都市與「村落」的本質性差別;且強調都市的居住人口、基礎設施、政治經濟結構、教育文化機會、多元異質、市民意識、社會差異衝突等面向,與村落、乃至「城鎮」所呈現的均質(因單一傳統產業如農/漁/礦/河港貿易/工業等或移民而形成的均質人口結構)、舒緩(從尺度到密度到生活步調)、內部認同較高(異質性較低)的空間社會狀態之對比。都市聚落更包容了許多不同階段的移民,從政局殆變下的政治移民到經濟再結構下的城鄉移民,乃至跨越國界的非法移民與移工,在產權或地用曖昧的都市土地上集體落腳生根,或眷村或都市飛地或「落腳城市」,藉由移民社會的空間顯影拼貼出饒富認同張力的都市文化地景類型。
本研究室以都市聚落與地景類型學的方式,歸納不同地域及城市中聚落空間社會所呈現的差異及共同特質,甚而從都市-聚落的矛盾性中探討現代城市住宅或生活空間的關鍵角色。透過理論與案例的閱讀及在地都市聚落的田野研究,我們嘗試理解,在快速擴張突起的城市中,與更新及開發脫鉤的餘留聚落,究竟是保存意識下的文化資產,或是空間競逐失利的懸置殘跡?是主體性清晰的認同地景,抑或底層社會賴以維繫生計及社會網絡的非正式都市?是浪漫理想主義者想像如田園城市般的烏托邦,或抵抗資本與規劃體制者不願棄守的異托邦?都市聚落中隨生活演繹的有機性格或鄰里人性尺度如何維持,而在維持的過程中又如何不被視為稀有土地上最具房地產潛質的商品?因而從都市聚落與地景類型學的分析,必須同時將空間與社會的向度納入,進而切入當代城市住宅與都市聚落交集的正題。
另外,有些都市聚落的形成並非基於居住需求,而是因產業群聚的效果,尤其在文創法的加持下,都市創意產業聚落儼然成為「創意城市」最關鍵的活棋,但也常在創意快速轉化為商品與消費符號的過程,積極鼓舞了地價租金的升抬,脫離社區經濟的鏈結,而成為仕紳化的元凶。另現代性產業聚落與生活聚落/社區之間糾結了許多日常衝突及共生條件,如何善用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的工具及地方自治條例的精神維繫彼此間適度的平衡,是當今都市計畫頗具挑戰性的課題,也是都市聚落與地景研究值得持續探索的領域。
本研究室透過理論與各國城市之案例分析,深化不同類型都市聚落與地景的田野與脈絡研究,並辯證與其相關之保育、再開發、活化再生等規劃取向及策略,特別就都市聚落社會可持續性(social sustainability)、邊界政治(border politics)、地景敘事(landscape narrative)等面向深入個案剖析。
研究室探索之相關議題包含:都市聚落類型學、都市地景類型學、聚落空間社會學、都市保育、文化及都市交錯群落(cultural and urban ecotone)、都市邊緣聚落、生態村落、都市村落(urban village)、意向性社區(intentional community)、都市中的地方性與進步的地方感(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創產聚落與社區經濟、及都市研究與聚落研究間的理論流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