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各研究室

本所鼓勵教師向校外爭取資源或跨校連結,提供專業規劃與研究服務。過去曾在諸多經費挹注下,成立所內「研究中心」;現則以教師為主要單位,由教師登錄「研究室」。

在工學院的支持之下,本所亦曾與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共同成立院級的「環境與發展中心」,推動清潔生產、低碳科技,與可持續城市與建築之間的互動,在技術引進與應用方面,盡專業者一己之力。

  • 主持人:畢恆達

    1982年,臺灣一群關心兩性平等的婦女朋友,為了實現喚醒婦女自覺、爭取婦女權益的理想,著手創辦了「婦女新知雜誌社」。並於解嚴之後的1987年,經台北市政府新聞處核准立案為「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其後曾經提倡兩性平等教育,評析中小學教科書中性別刻板角色;舉辦大專女生研習營;成立「女性學研究中心」,定期舉辦書報討論會。這些活動與理念影響了許多在學校就讀的學生,而其中有些曾經參加婦女新知基金會的學生進入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就讀。這些受到台灣婦女運動洗禮的研究生,過去可能也參與台大女性研究社的成立與運作,更進一步把女性主義論述帶進城鄉所。然而當時城鄉所並沒有性別相關課程的師資,因此研究生(以女性為主)自行組成女性與空間讀書小組,並建議所上延聘成露茜教授來城鄉所開設「性別與發展」課程。女性與空間讀書小組持續運作,既討論論述,也分享女性個人與集體經驗。1995年,有鑑於城鄉所關心性別議題的研究生日益增多,然而資源沒有整合、缺乏傳承,於是經由四十餘位城鄉所研究生集體連署,於六月所務會議提案後決議通過成立「性別與空間研究室」,並於9月30日召開成立大會。

    研究室的宗旨
    (1)促進並推動學術界對於性別與空間之研究,以做為婦女運動與環境規劃設計專業的橋樑。
    (2)建立國內外性別與空間研究學者及機構合作與交流之網絡。
    (3)提供國內外性別與空間研究的諮詢服務。
    (4)發展有關性別與空間的教學工作。
    (5)觀察與監督國內的性別與空間政策,並實際從事研究與規劃以提供政策制訂之參考。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大事記
    日期 事件 備註
    1995/9/30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成立大會  
    1995/9/30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創刊號「打造無性別歧視的城市」發刊  
    1995/11-12 與漢聲廣播電台合力製播「兩性問題面面觀」節目 共計九次
    1995/12 在女性主義站成立「性別與空間研究室」專屬討論版面 140.114.98.108 RCGS
    1996/3 協辦、發起台大女廁總體檢  
    1996/4 中時晚報性別與空間專欄  
    1996/4/18 舉辦女性空間專業者經驗談座談會 地點:台灣大學工學院綜合大樓313室
    1996/5/4 協辦、發起新女廁運動  
    1996/5/28 協辦「攻佔男廁之後,國家怎麼辦?」公聽會 空間雜誌1996
    1996/7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二期「女性空間專業者專題」發刊  
    1996/11 台北市電影院公廁體檢  
    1996/12 協辦金馬影展男廁「彈性調撥」  
    1996/12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三期「廁所專題」發刊  
    1997/7/ 舉行公共空間婦女人身安全記者會 地點:台北市臥龍地下道
    1997/7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四期「女性空間安全專輯」發刊  
    1998/7/15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五期「同志空間專輯」發刊  
    1999/1 台大BBS椰林風情站成立「性別與空間」GAS版  
    1999/2/27-28 舉辦「性別與空間豆芽營」  
    1999/3/12-3/14 參加「分享與交流:跨世紀全國婦女團體博覽會」 泛太平洋暨東南亞婦女協會中華民國分會主辦
    1999/3/23-4/1 承辦台灣大學兩性平等週
    出版「台大校園性別空間總體檢」小冊子以及書籤
    3/23-3/26在台大籃球場舉行女性運動優先區的活動
    4/1 愈夜.愈恐怖:台大驚悚61分鐘之校園夜遊活動
    台大性別歧視與性侵犯防治委員會主辦
    1999/4/26–5/8 參加清華大學兩性平等教育雙週之婦女團體資料展  
    1999/4/27-5/25 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校園空間與性別」共四場 教育部委託
    2000/8-12 承辦台大性別平等季:男性研究書展、台灣的男人系列演講、性別與音樂演唱會、百無禁忌擺地攤、異讀異唱 台大兩性平等委員會主辦
    2003/12/26 「台灣高等教育性別研究發展趨勢研討會」專題引言:
    台灣大學性別與空間研究室
    世新大學
    2005/4/13 發表:性別化都市空間:從性別觀點檢視十年來的公共空間政策。性別主流化在台灣:第一屆性別研究與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2005/6-12 安全與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手冊 教育部委託
    2005/10/15 承辦研討會:性別與空間之教學、研究與政策十年回顧與前瞻,同時出版研討會論文集 指導單位:教育部
    2006 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2006年版:性別與運動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6/09 做兵影展 台大圖書館
    2006/12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六期「休閒生活專輯」發刊  
    2007/11/02 辦:大學校園性別空間總體檢研討暨工作坊 教育部委託
    2009/03 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手冊 教育部委託
    2010 出版:亞當開始照鏡子:酷男人大翻修 國科會
    2014 發表〈LGBT〉。陳瑤華(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2014年》(頁381-413)。台北:女書。  
    2015/10/03 承辦研討會:性別與空間之研究與教學研討 教育部委託
  • 主持人:黃麗玲

    有鑑於亞洲城市,尤其是台灣與東南亞區域在人才、資金、文化與社會意識上越趨緊密的互動與整合,本所於2008年3月成立全球化城市研究中心,以提升對於區域城市動力的理解。研究主題包括:鉅型城市區域的崛起以及都市變遷、城市結構對於都市宜居性(urban livability)的影響、市民社會對於都市變遷的反應、政府創新政策與城市區域的治理、以及亞洲城市的區域性互動的模式與動力。

  • 主持人:張聖琳

    推廣對生態環境敏感及社會多元的新鄉村營造模式、致力於累積兩岸及全球鄉村成功的綠色經驗。並透過規劃與設計專業實踐,平衡城鄉之間的生態、社會文化與經濟的互動。

  • 主持人:康旻杰

    「聚落」在近代空間研究中可能引生兩極化的聯想:從文化地景的角度看,聚落暗示了某種前現代與前工業化的質樸生活,「無建築師之建築」簇群順應氣候地形繁衍而成的風土建築型態,在有機的道路及虛空間佈局中錯落配置,藉由集體的自我組織形構出街衢間的防禦系統,同時凝聚了邊界清晰的內部認同,尤其在觀光旅遊與媒體影像的催化下,聚落儼然成為充滿人情的浪漫化場景及逃離現代都市生活的影像化空間;但從都市發展的觀點,聚落彷彿又是不合時宜與保守落後的象徵,除非透過懷舊與藝文品味的包裝,聚落有時反而淪為寙陋衰敗與阻礙開發的根源。在都更的大旗下,聚落往往因此成為祭品。

    都市「聚落」則同時暗示了都市中的集居型態及某些特定空間的村落性格,有些論述認為都市即是一種居住密度較高的大型聚落,如原廣司所言:「住宅與住宅的集合即是都市、即是聚落」,但多數地理學研究皆以都市聚落與鄉村聚落的分野與對照,凸顯都市與「村落」的本質性差別;且強調都市的居住人口、基礎設施、政治經濟結構、教育文化機會、多元異質、市民意識、社會差異衝突等面向,與村落、乃至「城鎮」所呈現的均質(因單一傳統產業如農/漁/礦/河港貿易/工業等或移民而形成的均質人口結構)、舒緩(從尺度到密度到生活步調)、內部認同較高(異質性較低)的空間社會狀態之對比。都市聚落更包容了許多不同階段的移民,從政局殆變下的政治移民到經濟再結構下的城鄉移民,乃至跨越國界的非法移民與移工,在產權或地用曖昧的都市土地上集體落腳生根,或眷村或都市飛地或「落腳城市」,藉由移民社會的空間顯影拼貼出饒富認同張力的都市文化地景類型。

    本研究室以都市聚落與地景類型學的方式,歸納不同地域及城市中聚落空間社會所呈現的差異及共同特質,甚而從都市-聚落的矛盾性中探討現代城市住宅或生活空間的關鍵角色。透過理論與案例的閱讀及在地都市聚落的田野研究,我們嘗試理解,在快速擴張突起的城市中,與更新及開發脫鉤的餘留聚落,究竟是保存意識下的文化資產,或是空間競逐失利的懸置殘跡?是主體性清晰的認同地景,抑或底層社會賴以維繫生計及社會網絡的非正式都市?是浪漫理想主義者想像如田園城市般的烏托邦,或抵抗資本與規劃體制者不願棄守的異托邦?都市聚落中隨生活演繹的有機性格或鄰里人性尺度如何維持,而在維持的過程中又如何不被視為稀有土地上最具房地產潛質的商品?因而從都市聚落與地景類型學的分析,必須同時將空間與社會的向度納入,進而切入當代城市住宅與都市聚落交集的正題。

    另外,有些都市聚落的形成並非基於居住需求,而是因產業群聚的效果,尤其在文創法的加持下,都市創意產業聚落儼然成為「創意城市」最關鍵的活棋,但也常在創意快速轉化為商品與消費符號的過程,積極鼓舞了地價租金的升抬,脫離社區經濟的鏈結,而成為仕紳化的元凶。另現代性產業聚落與生活聚落/社區之間糾結了許多日常衝突及共生條件,如何善用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的工具及地方自治條例的精神維繫彼此間適度的平衡,是當今都市計畫頗具挑戰性的課題,也是都市聚落與地景研究值得持續探索的領域。

    本研究室透過理論與各國城市之案例分析,深化不同類型都市聚落與地景的田野與脈絡研究,並辯證與其相關之保育、再開發、活化再生等規劃取向及策略,特別就都市聚落社會可持續性(social sustainability)、邊界政治(border politics)、地景敘事(landscape narrative)等面向深入個案剖析。

    研究室探索之相關議題包含:都市聚落類型學、都市地景類型學、聚落空間社會學、都市保育、文化及都市交錯群落(cultural and urban ecotone)、都市邊緣聚落、生態村落、都市村落(urban village)、意向性社區(intentional community)、都市中的地方性與進步的地方感(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創產聚落與社區經濟、及都市研究與聚落研究間的理論流動等。
  • 主持人:陳良治

    本於學術研究成果能與產業界、社會能有更多交流及聯繫的精神。
    我們嘗試透過這虛擬空間平台整合本團隊產業與空間的研究能量,希冀能與讀者產生更多互動,並期盼為產業及空間理論及實務發展盡一份心力。

  • 主持人:林家暉

    亞洲目前在空間理論的研究發展所面臨的是一個重層的難題。首先,亞洲的空間理論還是很大程度立足於單一科際的知識基礎,這個基礎不僅是匡限在所謂的傳統建築學中,也很大程度受到⻄方中心論的制約。面臨當下跨科際研究的氛圍缺乏相關的能動性,以亞洲作為經驗性主體的發展也常常面臨理論適應性的窘境。其次,於在地的範疇下,亞洲的空間理論研究還存在很明顯的內陸型知識論依靠,當然,這與亞洲所處的地緣政治困境有關。從主體化論述建構的角度來看,依賴目前的知識系統很難讓亞洲的空間論述逐漸形成以自體為出發點的主題性,這種知識論的依附,在實務上卻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狹隘與極端的操作往往形成民粹的國族主義意識形態。最後,在全球視角的凝視中,為了克服目前亞洲在全球場域中所處的外交困境所帶來的束縛,因應務實交流而強調以實務為主的研究導向讓在國際間具有關鍵學術影響潛力的理論研究處於邊緣位置。在這樣的情境下,亞洲在空間面向的史實性可以說是後殖民的。在這裡,所謂的後殖民是回應全球在地化支配論述的一種知識論概念。也就是說,亞洲的空間生產呈現的是一種由亞洲出發的後殖民情狀。本研究室以亞洲作為認識論基礎進行空間理論建構,由支配關係作為廣義後殖民範疇的方法論探討建築、設計、都市文本性、亞太地區都市空間化論述、博物館化空間理論、都市設計與更新、社區發展、以及空間文化資產與保存相關議題。

    一、以廣義後殖⺠理論及論述的視野解構傳統⻄方中心空間論述對亞洲建築與都市生活現象的理論化造成的局限性。
    二、針對亞洲有效知識論的論述建構提供替代性的方法論,讓亞洲在空間理論⻑期以來對外在文化論述的依附性,有一種在極度困難以及狹隘的對立論述之外的解套可能。
    三、應用後殖⺠理論針對支配關係所建立的反向論述,讓亞洲空間理論的發展可以在主體性建構及外來文化的介入主義間取得平衡。
    四、將亞洲置入全球區域脈絡的比較性研究作為有效扣連不只目前主流⻄方理論還有其他區域經驗性主體的理論化建構基礎。

     

  • 主持人:邱啟新

    本研究室環境社會科學與批判都市研究,以跨領域之質化方法,結合地圖與街景空間視覺分析,探討人居環境與建築物在氣候治理、經濟發展與地方變遷下之計畫、設計、管理與使用課題,探討關注研究議題主軸包含:

    (一) 新能源於建築計畫與再造之使用與治理議題,如違建綠能化、公共設施光電化,社區能源計畫,關注能源物質性與都市環境之代謝關係與社會創新影響。

    (二) 生態景觀與都市綠化之設計論述,包含但不限於街道、綠廊、公園、住宅垂直綠化、藍綠基盤與鄰里綠地等,進而分析綠景體現之渴望、排除、共有意義與多物種主體性。

    (三) 新公共空間設計與治理、空間行為、環境心理研究,關注各類型都市空間、建築計畫與使用評估議題,鼓勵對話當代之環境、技術與社會革新。

    研究室透過主持人申請執行國科會專題計畫,培養指導研究生學術研究寫作能力,也持續協助外界相關議題之專業諮詢、演講座談、計畫審查、設計評審、及擔任民間學會與政府智庫之角色。

    主持人於台大所開設之相關課程目前有建築、環境與社會、景觀與都市綠化、建築計畫與設計準則、人與環境關係導論、建築設計。課程大綱詳台大課程網https://nol.ntu.edu.tw/nol/guest/index.php,研究室主持人詳細經歷、計劃與著作請參閱https://sites.google.com/view/chihsin-chiu/?pl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