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社會實踐

1989~2014都市住宅運動(無殼蝸牛運動)

 

居住是基本人權,住宅是民生必需品,亦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左翼都市社會學將住宅視為與教育、醫療、交通同等重要的都市集體消費,應由政府提供基本保障。而在許多先進國家,住宅政策亦是社會福利制度中重要的一環。

1989年8月,因房價不合理飆漲而引發一場台灣社會運動史上極重要的無殼蝸牛運動。將近五萬名感受高房價的市民在「無住屋者團結組織」倡議動員下齊聚在台灣房價地價最貴的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進行夜宿行動,開啟了無殼蝸牛運動的先河。當年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師生積極投入參與此運動,成為該運動組織最重要的核心。其後為了延續擴大訴求,「無住屋者團結組織」並在同年催生成立兩個子團體,分別是「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及「崔媽媽租屋服務中心」(崔媽媽基金會的前身)。但隨著運動議題熱潮的褪去,「無住屋者團結組織」完成了階段性任務而逐漸沈寂,兩個姐妹團體OURs及崔媽媽則繼續在台灣社會中辛苦奮戰。這兩個團體也都在本所歷屆師生前仆後繼的投入參與而得以延續住宅運動的香火。

 

 

1989年夜宿忠孝東路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由建築及規劃專業者所組成,以推動及監督都市政策、關注都市及社區環境議題、協助弱勢團體環境抗爭、教育推廣與專業實踐為組織發展的目標。「崔媽媽基金會」則長年從事租屋服務、弱勢家庭的居住扶助、優良搬家公司推薦及社區營造等相關居住服務工作。然而當初無住屋運動所關注的最核心議題──抑制高房價及推動住宅政策改革卻是徒勞無功,從1989至2009的二十年間並無太大突破。

廿年後,台灣的房價所得比遠較1989年更高,加上薪資水準倒退、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都會區年青人及弱勢者的居住問題更為嚴竣。有鑑於高房價長期名列北部地區十大民怨之首,OURs及崔媽媽於2010年五都選舉前夕,邀集了包括伊甸、勵馨、殘盟、勞陣等12個重要民間團體共組了「社會住宅推動聯盟」,鼓吹政府應興辦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運動倡議後獲得中央政府及住宅問題最嚴重的雙北市兩黨四組首長候選人的支持,也啟動了持續推動社會住宅興辦的機制。在隔年總統大選前夕,由於馬英九總統與在野蔡英文主席選情競爭激烈超乎想像,為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馬總統在「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的倡議施壓下,於2011年4月立法通過了抑制不動產短期交易的奢侈稅條例;同年12月在立法院休會前夕匆促地通過了《住宅法》的立法,及悠關不動產資訊公開的實價登錄三法(包括: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地政士法及平均地權條例)的修法。此外,經過四年的努力,社會住宅政策逐步獲得全台各地政治人物的重視,在2014年地方首長選舉中,社會住宅政策已從四年前僅雙北市候選人回應擴散至全台16縣市28位首長候選人均在競選政見中提到社會住宅政策,而最重要的六都12組候選人全數回應的成效。

然而,最關鍵的高房價議題卻持續惡化,民怨繼續加深。因此OURs與崔媽媽基金會結合社會住宅聯盟的團體,在2014年號召了 101個民間NGOs及學運團體,共同發起第二代住宅運動──「巢運」。並在該年聯合國世界人居日的前夕舉辦「10.4夜宿仁愛路」的行動,針對居住人權入憲/終結強拆迫遷、廣建社會住宅、改革不動產稅制、擴大租屋市場/制訂租賃專法、檢討公地法令/停建合宜住宅等五大訴求進行倡議,也激起了民眾及政治人物對居住權益的正視。有鑑於2015年將有總統大選的政治機會,「巢運」聯盟正準備針對不動產稅制改革、住宅法修法、制定租屋政策及專法發起另一波的倡議行動。

 

20141004_仁愛路帝寶前兩萬人怒躺仁愛路

 

 

綜觀廿五年來的住宅運動發展,前廿年並無明顯成就,直到2010年後的社會住宅運動才有顯著的政策成果。然對於最關鍵的高房價問題,需要藉由不動產稅制改革與金融及信用管制的政策來著手。只是打壓房價衝擊社會既得利益者極甚,在「擋人財路」思維下,右派色彩濃厚的朝野兩大政黨均不敢為之。唯一可喜的,台灣在經歷過兩次政黨輪替後,選民的需求已逐漸為競爭激烈的藍綠兩黨所重視。對倡議居住權益的團體而言,每四年輪迴的地方首長、總統選舉才是居住政策改革的唯二政治機會。特別是針對高房價的不動產稅制改革,由於直搗資本主義的核心,改革路途本就是漫長而佈滿荊棘。由於社會團體的資源不多,唯有透過鍥而不捨、長期奮戰的精神,掌握社會時勢脈動,長期累積,方能逐步堆疊出改革的成效。

正因打壓高房價是困難重重的長期工程,因而更需要我城鄉所的全體師生繼續透過接力賽一棒接一棒的傳承延續,才能逐步開花結果。

「居住改革尚未成功,城鄉學子需更努力!」(撰文者:崔媽媽基金會 呂秉怡)